日前,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发布了《关于组织部分申报2013年度新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进行集中答辩的通知》,我校和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申报的9个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优异成绩通过第一轮综合评审,免于答辩评审,直接立项建设;浙江大学等48个引智基地参加第二轮集中答辩评审。这也是我校继立项建设“食品安全加工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应用微生物及其生物制造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工业过程智能控制”创新引智基地之后的第4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在第一轮学术评审中,化学、物理和材料学科组共申报了15个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我校申报的“功能分子、聚集体及器件创制”创新引智基地与华中科技大学申报的“脉冲强磁场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以5A成绩在学科组脱颖而出,并与清华大学等申报的其它7个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顺利通过第一轮综合评审,免于第二轮答辩评审,直接立项建设,成为9个免答辩立项建设基地中由211高校申报的2个基地之一。
今年暑假,在学校党政和有关学院、部门的直接关心和大力支持下,以我校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张弛博士为负责人的中方创新引智团队,依托“中国-澳大利亚功能分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功能分子材料及其非线性光学性能”和“食品胶体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紧紧立足于光电信息功能材料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和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以及该团队多年来在非线性光学分子功能材料领域潜心学术研究所形成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汇聚国际顶级学者,提出以“功能分子、聚集体及器件创制”为主题,并拟定功能簇合物/超分子簇聚物非线性光学材料创制、新型有机/有机金属功能分子材料创制及性能、功能分子及纳米材料全波段超快激光脉冲/脉宽可调谐非线性光学性能等六个重点课题研究方向。
中方创新引智团队积极联合与其有长期密切科研合作的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及波兰等国在无机/有机光电分子功能材料及器件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14位国际著名学者组建海外学术创新团队,其中包括: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主席Kazuyuki Tatsumi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美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士Alex K-Y. Jen教授、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Koen Clays教授、新加坡科学院院士Tzi Sum Andy HOR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Todd B. Marder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Adi Eisenberg教授、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Mike Zaworotko教授、澳大利亚皇家化学会会士Stuart Batten教授等。中方团队与这些海外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有着长期的合作历史和学术渊源,多年来,中外双方已联合申请、执行和完成了22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在国际材料学、化学顶级学术期刊上合作发表了122篇创新研究论文,具有密切坚实和卓有成效的合作基础。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是由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总体目标是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目标,结合高等学校具有国际前沿水平或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以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为平台,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促进海外人才与国内科研骨干的融合,开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基地,努力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提高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我校“功能分子、聚集体及器件创新研究基地”成功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