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党建工作
首页 党建工作 样板支部 正文

真材实料修内功 内联外引促发展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材料系教工党支部创建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0-10-20 08:05|浏览量:   来源: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材料系党支部

自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首批创建单位以来,材料系教工党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七个有力”的要求,争创“政治优先、立德为先、育人争先、业绩领先”的“四先”党支部,推动党员教师在奋斗中为发展添“材”加“料”,锻造真“材”实“料”,奋力书写材料人的奋进之笔。

一、工作主要举措和经验

(一)夯基固本——组织建设不断强化

党支部在组织自身建设中始终坚持“政治优先”,通过党支部建设的“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擦亮支部在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中的政治本色。

党支部围绕学院“旗帜鲜明抓党建、求真务实促党建、立德树人铸党建、率先垂范强党建”的工作思路,重点夯实了几项“规定动作”。一是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认真学习传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教育思想等深刻内涵,把理论学习、系科发展和个人奉献有机结合,推动立德树人、“双一流”团队建设、本科教育“四个回归”、材料学科方向凝练等话题讨论,增强了组织生活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二是加强先进典型的学习。认真学习“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老一辈知识分子,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及新时代楷模黄大年等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为支部党员补充谋事创业的精神之钙。三是扎实推动“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并进行了深刻自我解剖,支部党员对党性修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在“自选动作”方面,党支部针对建设中“宽、松、软”的现象,将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有机融入教师教学、科研工作中,引领带动师生投入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重点推动“研读一本理论典籍” “为学生上一次党课”“联系一名三困学生”“参与指导一项学生科创项目”“取得一项个人突破性成果”“联系一个行业知名企业”等“六个一工程”。支部党员积极开展研读《共产党宣言》、《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等理论典籍、与材料系学生党支部结对共建、全覆盖性指导学生科创项目、积极争取个人教学科研业绩突破、与知名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党员的率先垂范作用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党员在事业发展中形成了争先恐后的良好氛围,党支部建设组织力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

材料系党支部荣获江苏省2019年度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2018年2017年获得江南大学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施冬健同志被列为“双带头人”支部书记校级培育对象。

(二)立德树人——育人成效不断显现

党支部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立德”和“树人”两个维度来推动育人工作见实效,形成了师生教风学风的良好互动。

在“立德”方面,提出要做到“立德为先”。一是发起并凝练了立德树人的基本共识,即与大学匹配的个人涵养、与教育匹配的师德修养、与职业匹配的严师学养和与形势匹配的政治素养,不断向党员强化四点共识,获得了学院党员的广泛认同。二是征集教师立德树人格言,用每位教师感受最深的育人格言来进行自我激励,相互交流和共勉。三是塑造立德树人典型。选树和推荐本系的立德树人典型,并积极向校院两级推荐,形成了一批立德树人的标杆性人物,比如坚信民族复兴的师德典型倪才华教授,长期指导学生科创并获得挑战杯优秀指导老师的刘晓亚教授、学院首位内培青年长江马丕明教授、涂料领域青年科学家刘仁教授等,他们为支部党员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树人”方面,提出要做到“育人争先”。一是通过教师育人工作室引领。党支部结合材料专业的特色,以支部书记施冬健教授为负责人建设“真材实料教师育人工作室”,经过半年建设顺利立项校级教师育人工作室。本工作室以材料专业学生为对象,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进行全方位的关爱,对培育学生起到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二是全面打造“思政育人”与“科创育人”的“双链式”育人模式。打造《高分子化学》、《聚合物研究方法》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将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受到学生的喜爱;根据多年指导学生“挑战杯”等获奖经验,在支部党员团队提出的“意识激发、实践训练、培育激励和人才育成”四阶段理论支撑下,所有党员积极参与科创育人项目指导,材料系学生参与学生科创活动全覆盖。三是推动社会联合育人。邀请行业知名期刊《涂料工业》首次“走进校园”活动,学子零距离了解社会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和期盼;支部党员牵头联合七家行业企业共同捐资成立江南大学首个行业类基金“征涂先进涂料人才教育基金”,首批215万元,目前已有33位学生获得该基金的奖学金,帮助扶持他们实现学术科研梦想。四是通过“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牵引育人工作,系统性提高教风学风,提升了学生专业素养,培养了德才兼备的专业拔尖人才。

党支部在立德树人引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材料专业获批省“一流专业”,今年将有望冲刺国家级“一流专业”;“融合价值塑造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项目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课程思政类课题首次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优秀成果“特等奖”;材料专业本科生考研率55%创历史新高;支部党员带领学生在“挑战杯”全国/省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中名列前茅。

(三)以绩求进——社会影响不断增强

党支部积极营造你追我赶的发展氛围,追求“业绩领先”已成为普遍共识,带动党支部所在的材料系获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突破:首个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首个千万级项目、任期科研经费创历史新高、首个江苏省高价值专利培育基地、两个团队业绩全院前2并入选学校至善团队(培育),高水平论文获得较大突破等。

以良好业绩为基础,党支部积极推动“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推动与学界、业界等社会各界进行良性互动,拓展了自身影响力和发展空间,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一是密切与学界交流。近2年承办、推动主办了首次“国际光聚合研讨会”,依托学院、合成与生物胶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办了“首届中日生物材料及其表界面学术论坛”、“第三届江南论坛”、“先进材料研讨会”等多次国内外材料相关的会议,邀请多名国内外知名院士、教授、杰青聚集江大与本校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创新精神,浓郁了学术氛围,大大提高了专业的社会知名度。二是主动为业界服务。支部支持鼓励党员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陈明清教授为江阴宝柏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员工进行生物可降解材料相关知识的培训,使企业人员掌握可降解材料的基本知识,并根据国内国际包装材料“禁塑令”对产品作出了调整;东为富教授为企业人员培训塑料加工的安全操作规范、专业知识,提高生产安全性,并促进生产与技术创新;党员张洪吉、白绘宇、施冬健等教师加入省“科技镇长团”,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项目等多种服务,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支部党员在与各自联系的企业合作中都能积极为企业解决相关技术难题,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三是推动社会科普。党支部面向社会小学生、中学生和在校大学生先后开展3场不同层次的“美丽化学与你相约”化学知识公众开放日活动,传播了化学的基本知识,让青少年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和科学的魅力,得到了学生们及家长们的一致肯定。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组织生活的形式还需进一步创新。党支部在组织生活制度化、规范性上已取得较大进步,但是活动的创新性方面不够,支部活动形式相对还是不够丰富,对党员参与积极性调动程度还有所欠缺。尽管采用微信讨论群、组织观看视频学习讨论等方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活动模式。在一些工作中缺乏完善的评价标准,如课程思政,虽在努力推进,没有一个较客观的评价制度,且在短期内也较难显示出成效。

二是组织建设的成果还需进一步彰显。支部建设是材料系长期繁荣发展的基础,但也需要中心工作的突破来彰显。经过长期努力,材料系近期已实现领军人才引进的突破,但是如何站在国家战略发展前沿,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有效组织全系进一步凝练方向,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材料学科大发展的历史进程,寻找新的发展突破口,取得教学科研等方面标志性成果,还需要进一步谋划和全体党员共同努力。

三是党员作用的发挥还需进一步平衡。虽然在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下,党支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引领了材料系中心工作取得一定的突破,但是在党员作用发挥的平衡性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何较好地激发所有党员教师的潜力,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大化地为党政工作作出贡献,需要考验支部更多的管理智慧。

三、工作的建议

一是牢牢抓住政治建设首要任务。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坚定作为党员教师的政治信仰和职业操守,在此基础上推动学科发展、取得育人成效,拓展社会影响。

二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之间的关系;积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和国家社会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课程思政,建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突出创新、理论与实践一体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情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实现党建与行政工作同频共振。党建工作最终需要发挥其巨大的政治和组织优势,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师生共同推动学院事业的发展。党建工作要深度融入行政工作,党建行政工作共谋共进,推动行政工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增强全院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